朱国红,江西余干人。2009年毕业于beat365官方网站法律硕士(财税法方向),2011年进入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并于2017年赴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援疆工作三年,任泽普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2020年返回上海市闵行区文化和旅游局执法大队工作。
真情请缨赴“疫”线
当时,朱国红校友刚从祖国边疆返回上海,还正值援疆结束归来的探亲休假期间,身上那西域灰黄的风沙还未褪去,便已换上洁白的防护服奔赴在抗“疫”前线。
1月底,朱国红校友积极响应闵行区机关党工委的号召,主动报名,紧急奔赴抗疫一线——上海虹桥枢纽高铁站。此时,朱国红校友所值守的高铁站,正值春运客运高峰,疫情防控的压力巨大。当问及朱国红校友为何主动请缨担负重任时,朱国红校友笑着说:“我们年轻的不上还要谁冲在前面?”。
朱国红校友用他的实际行动担当着“一级防护,青年担当”的角色,凌晨4点半起床,5点赶到集合地点,6点开始站岗,而一站就是到中午12点。当问及当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朱国红校友称:“中途不喝水”,因为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上一次厕所就需要更换一次防护服,他不想因此浪费紧缺的抗疫医疗资源,6小时的不吃不喝是为了抗疫胜利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由于刚从喀什回到上海,倒时差引起的休息不好,南方阴冷潮湿的气候等因素带来的不适应,朱国红校友在高铁站第一站下来就感冒了,经组织关心,不得不居家隔离休息。
感冒好了之后,从单位得知上海市各社区成为这一场战“疫”新的攻坚点。朱国红校友根据单位召唤,与同事一起赶赴定点支援的社区防控第一线,协助社区居委会在小区入口处对进出人员测量体温、出入登记等。问及朱国红校友在这段时间的感受,他笑着说道:“单位安排在哪里,我们就上,不谈条件,不谈困难。相信在我们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在大家齐心协力下,就一定能打个翻身仗。”
华亭西去万里疆
舍小家、为大家:2017年初,朱国红校友作为上海市闵行区一位基层干部,在组织的号召下,远离亲人,积极主动申请西去万里之遥的新疆喀什地区参与援疆工作,他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踏上新疆这片热土的场景。他说:当时是下午五点多,在那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第九批上海援疆干部人才一行刚下飞机即遇到沙尘暴,黄沙的世界,空气里弥漫大地的味道,视线模糊,灰黄灰黄的,氤氲着一份未知的期待。都说南疆干部苦不苦,一天要吃几两土。从这沙尘暴开始,朱国红校友开启了他三年的援疆生涯。
促就业,富人民:聚焦新疆工作总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拉动就业为重点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当地特点和真实的需求,援疆干部按照“当地所需,上海所能”地开展各项援疆工作,三年期间,朱国红校友严格按照上海援疆指挥部关于援疆项目和资金的各项管理制度,圆满完成3900多万元的文化和旅游援疆项目,完成文体旅游各类捐赠物资合计200多万元,为受援地泽普县于2018年在喀什地区率先脱贫摘帽做出了贡献。
率文旅,助脱贫:脱贫攻坚要因地制宜,充分激发当地的能动力,发展特色,发挥特长,努力抓好文化旅游援疆项目落地。朱国红校友认真落实“旅游兴喀”、“引客入喀”等系列旅游援疆战略,共完成84架上海旅游援疆扶贫包机游喀什工作,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直接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2019年上海游客人次占喀什地区游客人次近40%,让旅游援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经过当地政府和援疆指挥部共同努力下,成功将坐落在南疆首个5A级旅游景区——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内的泽普县国营林场长寿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援疆工作期间,特别是暑期2个月有大量的包机旅游要做保障,南疆紫外线特别强等特殊环境,朱国红校友被炎炎夏日晒得非常黑,一度被上海的部分媒体亲切的称为援疆指挥部里的“黑瘦青年”。
做桥梁,重“造血”:在援疆期间,朱国红校友严于律己,坚持外出去各地了解落实情况,完成调查报告。他说,想到上海一线大都市,再对比这里艰苦的生活条件,有时哪怕累趴下了,也想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点。朱国红校友积极争取后方单位领导支持,主动对接上海丰富优秀的文化资源,促进沪泽两地文化交往交流,开展大型文艺演出20场,惠及当地14500多名观众。结合文化援疆培训项目,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为当地开展200多人次的文化和旅游人才培训,精心打造一支鼓乐团,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鼓乐队伍。为南疆各族干部群众送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新风尚。朱国红校友说,在南疆送文化下乡,不仅仅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精神需求,也通过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孩子们不断加深对爱国的理解,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了解与传承,也是落实文化润疆重大战略的重要环节。
结亲户,一对一:在三年援疆工作期间,援疆指挥部每个月都会组织去结亲的农民亲戚家或者去县福利院参加关爱活动,以便深入了解具体困难,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落到实处的帮助,牵挂着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因为离家万里,所以朱国红校友更加珍惜和“亲戚们”相处的交流时间,特别是在陪伴福利院的孩子们,援疆的他们更能懂得那些孩子们孤寂的心灵,也更加真切的疼爱这些孩子们,真情所致。
朱国红校友说,记得有一次在县福利院看望孩子的时候,以致在我们离开他们时,有个孩子突然冲过来抱着我说:“我可以喊你做爸爸吗?爸爸,爸爸……”。这个时候,他和几个随行的援疆干部的眼眶里都含着泪花。
三年过后,当朱国红校友离疆之际,结亲的家人们流泪不舍离别,坚持要送出自家亲手制作的离别礼物。朱国红校友收下后,又辗转到村委会,拜托村委会干部一定帮忙转交归还给村民,不想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却也不想“亲友”离别时伤心。九转迂回之中,藏的是他对结亲的亲友的不舍、不忍与对纪律原则的坚持。
严慎独,求上进:他仍然坚持读书,纸质书不方便他就随身携带kinder阅读电子书,不断充实自己,坚持自我提升。朱国红校友一直坚持学习,并不因为离开学校就放弃读书,毕业十年,不管工作多忙,坚持看书。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修身养性。例如在援疆期间,他一方面在实地工作中思考着民族文化风俗差异与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他还大量阅读相关书籍,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加深对新疆的了解,扎实做好援疆本职工作。
回顾最初,朱国红校友是带着对新疆粗浅的信息储备,带着问题与一片赤忱来到这片热土。而三年光阴飞逝,即将离开新疆的时候,他做出了再次援疆三年的申请,留下的是一份真情与发自肺腑的热爱。三年的扎根,朱国红校友了解了一个真实的喀什,一方面,他将上海先进的管理经验,资金资源带到喀什;另一方面,他也想作为桥梁,把这个真实美丽的喀什传递给大家。就像与上海对接的文化旅游,让大家走进喀什,用自己的双眼去看,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自己亲身去生活与体会一个真实的喀什,通过两地百姓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从而促进民族大团结。
朱国红校友说,援疆是一份经历,是一份使命,更是一种情怀。援疆三年,他脑海里时刻荡漾着“援疆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做什么?离疆留什么?也正因为有这三问的激励,他的三年援疆生活过的很充实。
一人援疆,全家援疆,一定程度上说,三年的分离,对于家人是不公平的。但由于我们有了援疆经历,我们更能爱家人,更能爱他人,更能把爱传至远方。舍小家,为大家;特别感谢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后方单位领导也给予大力支持和关心。
燕出燕园总是情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在北大的时光,老师同学都是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大家会一起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课堂上讨论现实生活中的案例,相互交流学习。在食堂,会遇到年长白发的老师因为位置少而端着饭盘站着吃饭的靓丽风景。在学校的大道上,会遇到朱苏力老师骑着一辆老式自行车,揣着一个面包匆忙赶课。
在学习之外,他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例如参加法律援助协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传递北大人的担当。在法律援助协会服务期间,朱国红校友印象最深的是一位40来岁的务工大哥,当时是在做普法宣传和咨询,这位大哥一过来就在大家面前跪下,寻求帮助。朱国红校友当时震惊不已,也是在那时朱国红校友直面认识到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很努力但是会遇到各种坎坷,会绝望无措和需要帮助。
微微荧光暖一方
朱国红校友一直保持积极向上健康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从在校读书开始,他就坚持每天6点多起床。早上除了收拾好自己上学的行装,还会把室友的热水壶都打满水,是留下一个早安的问候。他总是通过自己的点滴光芒,温暖一方心田。
他说,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是幸运的,作为中国青年,我们更是幸运的。
他说,读史明智,回顾艰苦的新中国建立、发展历程,到现在祖国越来越强大。想到此,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一点点小挫折而想不开。我们学会感恩,感恩前辈们的付出,感恩这个新时代。而我们也应当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把自己一个人的发展提升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高度,学习怎么回报这个社会,用自己的行动树立起形象,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身边。新时代干部是将这种精神传递给身边的人,是怀抱感恩之心的人,是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的人,是老百姓的认同基层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