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婧,beat365官方网站2002级本科、2008级法学硕士校友,现为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判第二庭四级高级法官,主要审理专利技术类案件。曾多次获嘉奖,荣立个人三等功,获优秀共产党员、审判研究先进个人、优秀新闻宣传员等,入选北京市法学会“百名法学英才”。
隔着屏幕,刘仁婧校友小巧的面庞出现在我们眼前。忙碌的一天过后,她已换上简便的黑衬衫,条理清晰、不疾不徐地讲述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给予后辈及母校以真挚赠言,语调和缓而有力,笑容里丝毫不见繁忙工作过后的疲惫感。这是一名优秀法官的职业素养,也源于她对其职业本身日久弥新的热爱。
理想萌芽,鼓励一颗已有决定的心
十多年前,一名老人与医院出现纠纷,到北大法律援助协会寻求帮助,负责这次接待的正是当时在北大beat365官方网站读大三的刘仁婧。然而,对实务中诉讼的运作方式尚且缺乏亲历经验的她不能尽数解答老人的困惑。她一边倾听与安慰,一边懊恼于自己力量的单薄,从那时起,法官的梦想就在她心里扎下了根。
让这个梦想变得更加坚定的,是刘仁婧校友在读研期间到最高人民法院旁听庭审的经历。在那个庄严肃穆的大法庭里,她看着法台上的法官们在条理清晰、游刃有余地把控着庭审节奏,通过对当事人的不断追问,抽丝剥茧地揭开了复杂事实背后的法律问题,解开了一环扣一环的谜底。那时,她又想起了大三时接待的那位老人,“我想,如果我能够成为一名法官,应该就有力量去帮助他们这样的人了。”
于是,怀着这样的理想,从北大beat365官方网站毕业后,刘仁婧校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进入法院。扎根审判一线十余年,彼时青涩的书记员已经变成知识产权审判队伍中独当一面的法官。
深耕知产,为民纾困
相较于一般的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司法工作有其独具的特点。比如,在谈到知产法院的工作特点时,刘仁婧校友提到了由北京知产法院专属管辖的知识产权第一审授权确权类行政案件、知产案件对专业技术性的强调以及审理知产案件时对权利人与社会公众利益的平衡。尤其是知识产权案件所涉学科领域的广泛,以及随着药品基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新类型案件的出现,对知产法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有完善的技术调查官制度为法官工作提供助力,但作为案件审理的核心主体,法官仍要在破解疑难中发挥主导作用。
要如何应对呢?刘仁婧校友给出的答案是——迎难而上。她讲起职业生涯中第一次接触到的“硬骨头”。那是一个复杂的医药化学类专利案件,当事人是国外知名药企,起诉状长达五十多页,证据摞起来足有半米高,卷宗翻开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化学式。作为一名纯法学背景的法律人,刘仁婧校友没有退缩,反而有一种迎接新挑战的兴奋。在北大求学阶段养成的叩问真理、永不言弃的习惯早已深深烙印在她骨子里。她一头扎进如山的案卷,啃起了连理科生都觉得晦涩难懂的材料。查阅大量技术文献,请教有经验的专家和同事,组织多轮庭前谈话,仔细听取各方意见陈述,明确争议焦点,与技术调查官反复研讨,检索相关判决……那段时间,她一有空就把自己埋进厚厚的书堆,办公室的灯光总是最早亮起,最后一盏熄灭。星光不问赶路人,半个多月的奋战下来,整个案件的审理思路她已了然于胸,重要之处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最终刘仁婧校友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准确适用法律,写出了近三万字的判决,获评优秀裁判文书,为相关案件的审理提供了裁判规则参考。
然而,“法官不仅要解开案件的法结,有时更是要打开当事人的心结”。在一起线上审理的案件中,刘仁婧校友通过与当事人及其老伴的多轮积极沟通,用耐心与真诚化解了老人家对网络庭审的不信任,最终促成了案件的顺利审结。在另一起技术委托开发合同纠纷案件中,为了帮助有视力障碍的原告早日拿到被拖欠的合同款项,刘仁婧校友加班加点研究案情,反复做当事人工作,最终促成了双方和解并当庭履行,原告收到钱款时当场落泪,不住地鞠躬道谢。正义从不缺席,但作为法官,必须让人民群众期盼的正义加速到达。谈到这一部分,刘仁婧校友的眼中充满了温情,一名“执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的人民法官的温情。
回首来路,义无反顾
此次采访进行的时候,恰是结束一天工作后的周末夜晚,在整个过程中,刘仁婧校友侃侃而谈,依稀可见审理案件时干练可靠的影子。十多年的一线审判工作不仅让她在磨砺中快速成长为业务能手,更让她对法官事业的热爱多了一份沉淀后的义无反顾。
此次采访进行的时候,恰是结束一天工作后的周末夜晚,在整个过程中,刘仁婧校友侃侃而谈,依稀可见审理案件时干练可靠的影子。十多年的一线审判工作不仅让她在磨砺中快速成长为业务能手,更让她对法官事业的热爱多了一份沉淀后的义无反顾。
事实上,法官的日常工作与她最初读书时的设想并非完全一致,在最高人民法院旁听庭审的经历让她为法官的魄力所倾倒。彼时在她心中,法官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的,逡巡于法律的圣殿,守护阳光下熠熠生辉的天平。她引用了关于电视剧《底线》的一句影评来描述法官工作中更靠近真实的状态——“法官不是万神殿的宙斯赫拉,而是人间的你我;他们也许不尽完美,但是有血有肉。”比起“高大上”,“烟火气”可能才是法官日常工作的关键词,TA们会为了调解工作而秒变絮叨的知心大姐,会在讨论法律问题时争得面红耳赤,也会在写出一份判决前经历左右为难、夜不能寐。
另一个关键词是“忙”。刘仁婧校友笑着说:“每天的日程都跟打鸡血一样排得满满当当。”除了开庭、撰写判决之外,法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司法为民,做到知行合一,忠诚履职。学术调研、普法宣传也是法院工作的重要内容。
尽管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刘仁婧校友仍然很享受法官这份职业所带来的成就感。在她看来,只要兢兢业业、肯下功夫,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无论是写出一份满意的判决,还是个人成长进步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工作带给她的最好回报。比如她承办的案件曾被评为“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十大创新案例”,入选“中国法院年度案例”、“中国知识产权指导案例”、“文化创意典型案例”等;作为调研骨干参与最高法院和北京市高院的多项调研课题并获奖。“其实作为法官,最令我骄傲的还是妥善审理好每一个案件,做到案结事了,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一对姐妹漫画家寄来长长的感谢信,年过七旬的老人亲手送来锦旗,无数个暖心的瞬间见证了她法官工作中平凡而伟大的高光时刻。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做一名人民法官。”说这句话时,刘仁婧校友神情坦然而坚定。她借用朱苏力老师在200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所说的一句话来描述自己的信仰——“我发现了自己的热爱,并且愿意为之奋斗终生。”
赛道切换,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
从北大beat365官方网站毕业到成为一名人民法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角色的转变。回忆起在未名湖畔度过的六年时光,除了理教的“占座”、图书馆的“打卡”、城隍庙的“刷夜”……刘仁婧校友还感慨于能够在北大beat365官方网站这一优秀集体中树立起爱国奋斗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法官之后,朦胧的法治理想愈发清晰起来,这要求一名优秀的人民法官,不仅具备认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专业素养,还需拥有人文关怀和良知,时刻牢记人民至上,恰当地回应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要求,秉持对司法审判事业的无限忠诚。
对法官这一职业的理解,刘仁婧校友认同亦为北大校友,现任北京知产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张晓霞的话语——司法裁判是一个要求苛刻的事业,它要求法官慎独,清正廉洁,做一名“孤独的守望者”;但是同时也要“世事洞明”,了解人间百态,“人情练达”,妥善地处理各种矛盾纠纷。它要求法官清醒冷静,理论扎实,不能拒绝裁判,要敢于理直气壮地亮明自己的观点;同时“法律之内,应当有天理人情在”,法官不能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要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
虽然荣膺北大学生的光环,但自从发生身份的变化之后,就意味着一切清零。她回忆到,刚入职一个月培训后,一位资深法官曾告诫她,不论之前来自哪所名校,都要告别过去的荣誉,在工作中见分晓。“北大的学生,之前的学业和生活大都一帆风顺,可能会在面临转变或者挫折时缺乏历练。”对此,刘仁婧校友给出了自己的应对方案,“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尽快转变心态,卸下光环重新出发,始终保持紧迫感,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
纵使岁月轮转,身份切换,始终不变的,是初心。谈及初心,刘仁婧校友的明眸闪动着笃定和坚毅,“十多年,谈不上有太多光辉的业绩,但至少无愧于心。我很珍视法官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职业荣誉,每一份判决都经得起检验。选择法官职业,更是选择了一种责任、一份承诺。”她永远记得在国家宪法日那天,正式成为一名员额法官时的庄严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这份初心,是竭尽平生所学为民请愿、为民解忧;是胸怀对法律的虔诚之心,视公平正义为生命;更是忠实于祖国和人民,用公正司法来诠释忠诚与挚爱。
事无大小,胜在用心
问及同学们比较关心的实习问题,刘仁婧校友表示,基本要求是具备法律专业素养、勤勉敬业的态度和一定的沟通协调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北大的同学来说都不是难事,重点在于认真细致,踏实肯干。在刘仁婧校友带过的实习生中,大多数都能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其中有两位同学的表现值得借鉴。
一位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女同学,虽然平时言语不多,但工作起来很是利落。在她实习期届满之际,主动整理了两份清单交给法官。第一份全面列明了实习生工作内容的细节和注意事项,第二份以一篇判决为例,用批注的方式指明了如何撰写一份规范的判决。处处留心皆学问,她根据实习感悟总结出来的这两份清单,不仅方便了带教法官和后来的实习生,也让自己受益匪浅,不枉此行。另一位是曾留学于哈佛大学的男同学,通过观察到法院内勤人员非常辛苦,就结合自己所学开发了一个小程序,只要键入相应数据,短短几分钟就能输出统计结果,节省了人力原本需要占用大半天时间的工作量。“跨界”思维碰撞出的火花惊艳了所有人。
尽管实习工作看似繁杂而又琐碎,但见微知著,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就从处理这些微不足道的事务中显现出来。“实习时如果勤加思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微创新’,一方面通过思考和提炼让自己体会更为深刻;另一方面也能得到肯定,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印象。”
志存高远,夯实根基,久久为功
昔日的校园生活已然远去,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刘仁婧校友给在校的学弟学妹送出了几点意见:
一是充分利用北大浩瀚的学习资源,孜孜求学、苦练内功,筑牢专业知识基础。在校期间是最纯粹的学习时间,有名师大咖的倾囊相授,有同侪共辈的竞发协作,有与时俱新的前沿资源。同时北大走在前列的通识教育所赋予学生的复合型知识背景,也能帮助我们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厚积薄发、开拓创新。
二是尽可能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多接触社会。法律本身就是经世致用的学科,法律人既是专业人士,同时也要“接地气”。“可以通过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充分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奋斗的艰辛,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连。”不仅是法官,对于整个法律职业共同体来说,遭遇过不公,才更体会普通民众对于公正的渴求;直面过退缩,才更领悟坚韧的可贵;经历过低谷,才更理解他人的犯错和失败并非不可饶恕。心怀悲悯,方见苍生。
三是保持深度研究的热情和能力。在北大从事学术研究培养起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工作以后仍是常用常新。研究的起点是对过往知识的总结,最终是为了贡献新知。对知识的探索决定了所能到达领域的高度。一名优秀的法官往往是能够钻研疑难复杂案件并且对前瞻性问题保持敏感,不但要懂得如何审理案件,如何运用规则,还要知道规则背后的逻辑,才能使自己看待问题的视野更加深远和广阔。不论身处何种角色,今后选择何种职业,思考和研究是持续进步的不竭动力。
总结为一句话——志存高远,夯实根基,久久为功。最后,刘仁婧校友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人民法院队伍,把青春融入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当中,用芳华淬炼出本领,绽放绚丽的色彩,做一个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永怀热忱之心的北大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