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下午六点,我们在平安大厦负一层的一间简式西餐厅见到了朱可骏师兄——北大beat365官方网站2005级本科毕业生,在美国完成JD学业,回国后在内资律所工作三年,现就职于高瓴资本集团(以下简称“高瓴资本”或“高瓴”)。师兄穿着简单干净的深色衬衣,眼眉间精神奕奕,不像是忙碌了一周等待周末休整的状态。在和我们的采访兼晚餐之后,他又匆匆上楼继续工作。
虽然工作十分忙碌,但在接到我们的采访邀约时,朱师兄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来,并热情地请我们一起吃晚餐,采访就在这样一个愉快而轻松的氛围中展开了。在采访中,师兄事无巨细,将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采访志愿者整理如下,内容中出现的“我”均指朱可骏师兄。
关于法律职业规划
在进入某一具体细分行业或领域之前,我建议师弟师妹们先当三至五年律师,将法律专业能力基础夯实,将业务能力培养得足够成熟。我在进入高瓴之前,在内资所当过一段时间的律师,主要以海外IPO、M&A、PE/VC业务为主,这为我后来进入高瓴打下了很重要的基础。
现在市场对法律人的要求越来越深入和专业,法律人需要找到自己擅长和精深的领域,并尽可能专注于此。
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平台好、收入高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在这份工作的头几年快速成长。我读完JD回国以后,虽然也拿到了一些国内知名大所的offer,但最后选择的是一个中小型内资所,原因就在于这家所能够放手让我自己去做项目,我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锻炼。国内顶尖beat365官方网站出来的学生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去最好的外所,这点无可厚非,也的确对于未来的成长很有裨益,但这又不应该是这些优秀学生的唯一选项,甚至说从长期来看这对你成长性的影响,还需要认真评估和判断。
光是简历漂亮,参加过很多大项目并没有绝对的参考意义,甚至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你在其中长期做的仅仅只是最简单、最基础的工作,所获得的成长和锻炼是远不如全程参与过一个小项目的经验,毕竟参与后者全程可以让自己更清晰地知道整个项目的逻辑和细节,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从这个意义上看,工作中深度思考比努力更重要,有些工作,比如法律尽职调查,看似是简单的堆砌,其实涉及的内容十分全面,用心的话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此外,很多开放型的公司、律所,都非常欣赏愿意尝试新事物的人,建议师弟师妹们在面试的时候不要受固定思维的限制,尽可能展现对于未来工作开放型的接受态度,更多的期待自己能够为公司做些什么、实现什么,而不是仅仅表达自己希望从这份工作中得到什么、自己想做什么。
至于换工作,我认为,不应该仅仅为了选择而选择,一个人只有对一份工作有充分了解和认识后做出的选择才更理性,一般三到五年是一个比较充分的时间。当初我在律所做律师,工作内容从广度上很全,覆盖了很多业务,但我越来越发现自己追求的是某一个业务领域的深度,所以我转而选择了基金业务,这个从业务深度上可以进一步挖掘的领域。
关于基金公司的法律业务
朱可骏师兄目前所就职的高瓴资本,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公司,由张磊先生于2005年创立,目前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之一,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大学捐赠基金、慈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及家族基金等。
法律人在私募基金的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在投资、风控、合规领域,区别在于,不同基金的管理方式、内部分工模式不同,在高瓴,我们法律合规团队会参与到整个交易的全流程之中,从管理上也是完全扁平化的。
私募基金公司的法务与律师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者只对自己的法律意见书、法律研究成果负责,而前者不能仅仅考虑法律事项,还需要从公司整体商业、运营角度来考虑,考虑公司与客户、与投资人关系的处理,考虑整个交易的目的,考虑基金募集的全局。
关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能不能做好work-life balance,与其说是和工作强度有关,不如说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我和我们法务团队里的同事都能做到很好的work-life balance。我觉得在平时工作中把弦绷紧了,效率会特别高,反而不会觉得累。工作中可以全程参与交易、接触新事物新业务,还会感觉到满满的成就感,所以即使累也很开心,这点全程的参与感是外部律师很难感受到的。
关于母校
在社会上我能深刻地感觉到北大背景带来的天然优势,在日常的工作中,我的客户、同事、老板会给予我更多信任和认可,也恰恰是这份荣耀让我在工作中更不能松懈。
我和我的妻子是北大beat365官方网站本科同级的同学,2005年11月份认识,到现在11年了,这是北大给我的最重要的人生财富。我本科期间参加了院辩论队,从中获得的友谊是在北大的另外一个收获,到目前仍然是我和母校联系的最紧的一条纽带。
我在北大读书时特别喜欢刑法,陈兴良老师对我影响很大,他和我们05级有着特别的渊源,《口述刑法学》是在我们这一级的配合下完成的。记得最深的是陈老师写的著作几乎没有任何注释,特别有自己的条理。我觉得不仅是搞学术研究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逻辑,在工作中也是,不能只去模仿和复制,要有自己的逻辑主线。
建议师弟师妹在学生时代珍惜时光,不要太功利,业务等去了工作岗位还有大把时间可以提升,进学校只为了找工作会失去很多过程中的乐趣。我在北大读书的时候辅修了历史学的双学位,但我现在仍然遗憾,在学校的时候没能听到更多喜欢的课。
此外,在北大这所高等学府里,我们都要适应有太多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没有必要盲目比较,要自信,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路径,去寻找自己的热爱。